|
1月31日,5时15分-9时12分,下雪,梅城积雪1-3厘米,山区积雪6-9厘米,是建国后最大的一次。 3月4日,冰雹,最大雹粒直径12-15厘米。梅西、石坑、大坪等25个公社、340个大队受灾。毁房9229间,倒塌84间;毁坏秧苗2.2万亩,损失稻种280万公斤,县革委拨出救灾粮20万公斤,款21万元。 5月13日,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来梅视察,在丙村为丙村中学题写校名。 5月,全县恢复传统圩期,开放集市贸易市场。 8月4日,梅县选举委员会成立,进行第四次普选,参加选举33.74万人,参选率96.6%,选出公社人民代表4371人。 9月24-29日,中共梅州市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梅城召开。选举产生中共梅州市第一届委员会,宋金英任书记。 9月29日-10月4日,中共梅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在梅城召开,出席会议正式代表476人,列席29人。选举产生中共梅县第四届委员会,徐烈任书记。 11月5-11日,梅州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梅城召开。撤销梅州市革命委员会名称,成立梅州市人民政府,曾运元任市长。 11月,成立政协梅州市委员会。选举杨庆任梅州市政协主席。 是年,开始对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科学技术干部实行职称套改、晋级,至1987年,全县共评定各类技术人员职称4753名,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2606人,社会科学技术人员2147人。授予中级以上职称252人,初级职称1580人。 是年,地方国营梅县松口锰化厂兴建,1981年7月正式投产,该厂生产的高锰酸钾产品,全部免检出口。 是年,是发展国民经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,全县总人口685784人;县属工农业总产值28433万元(工业15304万元,农业13129万元);全县耕地面积44.75万亩。粮食总产21.41万吨,稻谷总产19.81万吨,年亩产567公斤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