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收藏本站
  • 官方微信
    微信公众号 添加方式:
    1:搜索微信号(mzzx2014
    2:扫描左侧二维码
  • 手机访问
  •  找回密码
     立即注册
    查看: 1198|回复: 0

    梦断嘉应州——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

    [复制链接]
    • 打卡等级:常驻代表
    • 打卡总天数:41
    • 打卡月天数:1
    • 打卡总奖励:16941
    • 最近打卡:2024-11-01 07:17:13

    702

    主题

    1343

    回帖

    2万

    积分

    管理员

    积分
    23045
    发表于 2023-3-7 12:44:2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  晚清左宗棠在奏折中称:太平天国“贼起于嘉应,亦灭于嘉应”。太平天国余部在嘉应州(今梅州市范围)战事,实乃太平天国运动结束的最后一役。嘉应州地处粤东,闽粤赣三省之边的,为客家人聚居之地,当年太平天国余部最后辗转来此,据有此地,盖欲凭借此地缘(山区)、人缘(客家人)之故,以图东山再起。而不幸至全军覆没,实乃历史之悲剧。

    综观历史,嘉应州地处偏僻山区,一向重大战事不多,然至晚清太平天国运动起,则先有冀王石达开部石镇吉率军攻入,克州城,然后取道粤北,入赣湘,与石达开大部队汇合。此次应是顺途作战,在嘉应州地区所据时间甚短,战事不多,惨烈程度有限,影响也较小。兹在后表述。

    唯独天京失陷后,太平军余部在嘉应州之战事,时间长,范围广,影响大。它从1864年9月侍王李世贤军由江西龙南进入粤北、龙川,又东赴嘉应州的长田、平远(大柘)起至1866年2月康王汪海洋余部在丰顺北溪一带最后覆没止,历时一年半之久。且在嘉应州事频繁,场面激烈惨酷,双方云集兵力各不下十几万之众,这对嘉应州来说,可谓是空前的战事。这次战事以嘉应州(梅县)和镇平(蕉岭)为中心,所波及范围有平远、兴宁、五华、丰顺、大埔。即今天的梅州市属七县一区,可谓范围广。再次,它对嘉应州地区影响也大,至今老辈口碑,尚多康王传说“长毛”故事;各县均留下大量当年太平军的遗物、遗迹、诗文。所以,对于这一战事的主要经过当值得一记。且从策略、战略、战术角度来说,也可窥见当年太平军之失误,以总结教训,提供借鉴。


    一、 由闽入粤

    1864年7月(本文纪年概用公历)太平天国天京失陷。太平军余部由侍王李世贤,康王汪海洋等率领进入江西,转战粤北、赣南,复进入福建(闽西一带)。

    1864年9月26日侍王军一部分由江西龙南进入广东和平与龙川交界处下车等地,接着东赴嘉应州之(平远)长田。29日侍王主力一万余人又从江西安远经长宁(寻邬)进入平远。30日大军云集,进攻平远县城(仁居),击伤知县吴炳授,并占领县城。10月3日进占镇平(蕉岭)旋即退出,次日亦放弃平远,13日又攻克大埔(茶阳),随即又退出,进入福建闽西一带,占南靖、平和、漳州、云霄厅。

    康王汪海洋率军从江西瑞金城退出,总计约八万之众,10月15日退至 田,复入福建境进踞福建汀州、连城、上杭一带。

    时,自永定、上杭、龙岩至漳州一带纵横数百里皆太平军。侍王李世贤分守漳州、龙岩、永定、南靖、云霄共约有十余万人;康王汪海洋军守汀州、连城、南靖与上杭一带(南阳)约有九万之众。加上来王陆顺德,天将丁太阳(又称丁大洋,后叛降)林正扬各约万余人。太平军余部共约有二十余万之众。

    太平军余部大量集结于闽西,引起清廷十分惊慌,急令闽浙总督左宗棠督师闽西,协调清军会剿。西路有帮办军务刘典、臬司黄少春、副将刘明珍,加上道员康国器军共约二万余人,计划先占龙岩,进而围攻漳州。东路提督高连升、知府魏光邴率军四千五百人乘船抵泉州,进攻漳州。另有提督鲍超部一万余人由提督娄云庆率领入闽作战。

    同时清方为加强兵力,更令新任闽省各水陆提督、总兵(多为湘、淮军将领)各赴本任,迅即提兵赴剿;加上李鸿章奏遣提督郭松林楚勇七营,杨鼎勋准勇六营,由海道乘轮援闽,共八千余人,均有洋枪。至厦门进赴漳州前线参加会剿。此外,清军尚有由江西尾随追击之粤军总兵方耀部和席宝田部。以上清军总数共约有二十万之多。

    是时,太平军余部在闽兵力不少,势力犹强,但群龙无首,各自为政,兵力分散,且相互猜忌,争权夺利,这种局面易被清军集中力量,各个击破;加上师老兵疲,战斗力不强。太平军由众至寡,由强而弱。

    1865年5月14日侍王李世贤军在漳州被清军击败,漳州失守,被杀伤万余人,俘三、四千人。侍王启西门出逃。

    5月21日侍王军又与清军高连升、黄少春等部于楚溪安下交战,再败,损失万余人,俘三千人。太平军撤出平和县,侍王走永定。来王陆顺德、利王朱兴隆退至大埔境内。 5月26日侍王军在永定塔下河边与清军康国器、刘典、杨鼎勋等部大战,太平军惨败,被擒斩、溺死和投降者各万余人。侍王只得逃出仅带十余骑。次日又收降列王刘得义部天将刘印宏等投降者二、三万人。到此,侍王部散亡殆尽。

    五月初,康王汪海洋部亦于南靖与永定间的校场被清军刘典,康国器击败,后再败于东坑。康王率部南走大埔。

    因受清军方耀部堵击,复自大埔退回闽西,围攻永定、并与佑王李远继等集中约七万余人,分七路进攻永定,康国器部以抬枪狙击,康王军不支溃逃,损失重大,被杀六千余人。进而占上杭中都一带。

    6月2日来王陆顺德、天将林正扬率军占领广东镇平。11日离镇平进入平远。15日康王率军从武平进占镇平,败清军郑绍忠部。至此太平军余部全部退出闽境进入广东嘉应州地区。

    二、 镇平之战

    蕉岭县清代称镇平。1865年6月15日康王再占镇平后有鲍超哔变部队由欧阳辉率领投奔。侍王军残部亦投奔康王。6月21日利王朱兴隆、稽王吴玉堂在梅县龙虎圩率部降清。

    7月5日康王借口内部不和和救援侍王不力,杀老王宗李元茂(侍王叔父)。7月7日康王率军进攻嘉应州,清军退守州城。

    7月12日康王分水坳营卡被清军攻破。15日康王率军与康国器军接战,失利退回镇平。28日康王军在分水坳获小胜。30日康王会同佑王李远继、扬王李明成、东平王何明亮等再与清高连升、黄少春等军大战,击毙副将汤复春、游击黄春同。太平军复退回镇平。康王率部在镇平城外分筑三十余垒,使百数十里内营卡相望,并深挖浚壕,收稻积储,为久战长据之计划。

    侍王李世贤自永定溃败后,只身逃走,剃发装难民,逃至镇平,被康王部下疑为敌探,解至天将黄添元营,李以实情告之。黄报知康王(一说请人民告知)。康王于8月19日列队郊迎侍王入城。嗣后,侍王旧属纷纷向其诉康王暴虐,侍王亦颇怨康王在永定之战不救他,又愤其杀李元茂,故对康王颇为不满。康王也恐侍王来取代自己,夺其兵权,亦不自安。于是,8月23日(七月初三日)夜,乘李世贤酣睡之机,康王派心腹四人刺杀了侍王。并杀侍王部属五人。并告全军,诬说侍王李世贤已投敌,现来作内应,特杀其以除后患。康王威望远不及侍王,嫉妒相仇,自相残杀,怀个人成见,演出一场历史悲剧。当此危难时刻,尚不以大局为重,而自身削弱力量,不谛是农民阶级自私狭窄之局限性使然,实是可悲,以史鉴之。

    8月28日清军康国器部分三路进扑镇平南坑头,天将胡永祥战败,清军追至距镇平南门八里之地。

    30日康王统军进攻清军娄云庆、席宝田军于平远东石,太平军失利,死伤数千。第二天东平王何明亮来援,康王率军再攻,再次失败。据说此役降者万人。太平军转攻大柘。9月1日与娄云庆军相遇于良畲,太平军又战败。

    9月2日娄云庆率军赴中坑,行至要马岌遇凤王黄朋厚(又作奉王黄十四),佑王李远继等,双方交战,太平军失败。同日,康王派兵进攻康国器军于程官埠(今高思程官铺),未获胜。第二天又派东平王何明亮,天将胡永祥再攻程官铺;康王自率奉王等进攻高思,康国器率清军力战,太平军失败。宗王汪大力阵亡,奉王受伤,康王亦左手受伤。

    是役,康王先率二万人分八路进攻程官铺,康国器命其子熊飞分兵后路抄之,苦战一日,太平军败退。康王再令精锐数千人及奉王部万人,扬言再攻程官铺。康国器估计此为声东击西之计,料定康王军来此实为佯攻,以牵制自己,实则进攻高思。于是命令部队坚守不出,而率精兵埋伏于高思山间,以待康王军至。果不出所料,康王分兵进攻程官铺,自率奉王军约一万人袭击高思。结果中康国器军伏击,抬枪四起,太平军顿时全军大乱,康国器部吴光亮、关镇邦等率军冲击,太平军被杀二千余人。汪大力阵亡,奉王腿部受伤,康王左手腕亦被抬枪中伤。康王军败退回镇平城。高思之战清军获全胜,被左宗棠誉为“入粤战功第一”。

    9月13日清军高连升、黄少春部进驻广福罗岗。康国器军攻石古排,败天将胡永祥,招降一千余人。后胡永祥伪降被康国器识破,乘夜督军进攻,毁其营垒,杀太平军千余人。胡退回镇平,康国器直扑镇平。

    9月21日康王率军分二路在镇平分水坳与清军高连升、黄少春大战,失利后又退回镇平。

    26日高连升、黄少春率部进驻分水坳;康国器也从镇平东南进扑石古排、对门营、白果山。

    28日太平军石古排营垒被清军攻破,其余各营垒守军惊走。康国器于当夜率军急速向县城推进;高连升、黄少春亦率军攻至县城。康王率军开启西门出走。29日清军攻陷镇平。

    康王、佑王、奉王、东平王及天将胡永祥等率太平军分三路由西北向平远而去。30日清军高连升、黄少春部追至东石,东平王部将廖丰有率四千人投降。

    10月2日清廷命左宗棠统兵入粤,节制闽粤赣三省军,专力围剿康王等部。是时,战火蔓延至嘉应州(梅县)、兴宁一带。

    三、嘉应州之战

    10月2日朝将洪顺部在梅县大坪中清军埋伏,战死,丁太阳率部降清。

    10月3日高连升、熊飞率清军与康王军战于兴宁黄陂圩。是役清方先获小胜,穷追不舍。康王部在当地“三点会”起义军协助下,在半路埋伏,诱清军深入山中,然后两面夹击,杀死参将邹朝瑞等,夺取清军高连升军火辎重,杀清军多人。知府康熊飞等随后接应,又中康王伏军,太平军八千人突起进攻,并从后路抄死,清军惨败,清将关镇邦、康达本被杀。康熊飞幸得策马快走,突围免死。此役清方高部死者数千,康部亦死精锐士兵数百人,伤尤多。康国器大怒,欲将熊飞处于军法,高连升劝阻言明穷追中伏,责由己负,乃免。自后,康部“士顿丧气,又病疫死者过半”,不能成军,国器只好汰弱兵招壮丁,集新军训练,整顿后始能再战。

    康王率军继至兴宁罗浮司城,将攻江西长宁(寻邬)篁乡堡,遇清军周世宽部。10月6日清军娄云庆,周世宽等部在龙川下村击败康王军,康王遂放弃进攻长宁计划,由黄贝岭直趋小山背、苏茅坪,向定南厅、信丰县进发。8日在苏茅坪与清军王开琳部接战,11日再战,清军失败。12日康王率军攻打龙南县,围攻未下。15日进至信丰小江圩,欲赴赣南,次日遇清军席宝田部,大战于小江圩、莲塘坳等地,康王军失利,南走冬坑圩。17日再次攻龙南不下,则向南转入广东境内。

    从10月20日起康王军经和平、忠信、连平、始兴、翁源、龙川,至12月5日再进入兴宁罗浮司城,再转入平远。

    时,左宗棠令刘典由江西南康进入广东南雄,高连升由河源进驻长宁,黄少春由赣州到信丰县,皆围堵康王军。康王则率部由平远直趋嘉应州而来。

    12月8日(十月廿一日)康王率各部太平军从四面围攻嘉应州城,竹梯蚁附,勇猛进攻,终于攻占州城。知州程培霖弃城出逃,游击英秀被杀。占领州城后,康王于城外四周建立土城望楼,设指挥部于城西仁风楼,作坚守准备。此为太平军余部所据最后一城。

    左宗棠闻讯,亲率亲兵及记名总兵杨和贵营移驻福建平和王官溪,并急调提督鲍超部一万二千人经福建武平至平远东石,直趋嘉应州城西北相公亭一带驻扎。

    嘉应州失守后,康国器疾驰左宗棠大营献策,谓:“嘉应已成困兽”,唯地势宽广,“诚以闽师逼其东,粤师逼其西,连营稍前,合成长围,然后作堑困之,另布罗遮师,阻其隳突,得三万兵,三月饷,可聚而歼也!”左以为此计甚是,于是令鲍超攻其北,高连升、刘清亮、康国器攻其西,刘典军出大埔攻其东,左亲率黄少春、王德榜攻其东南。清粤军方耀、邓安邦驻扎南口,赖长与惠潮嘉道张铣等驻丙村。

    1866年 1月2日,康王派军进攻南口方耀营盘,击败方军。7日又与东南西阳、白宫清军何云章接战,毙清将容朝章。何部退回丙村。10日康王与偕王谭体元率军攻城东葵岭前之清军高连升、刘清亮部,获胜,毙清将多人。

    15日左宗棠至大埔,令刘典军由松口进驻丙村,又会黄少

    春,王德榜率军由松口前进。王德榜至城东塔子坳、佛子高一带,与刘典丙村之营连接。黄少春进驻金谷坑扼守葵岭之路,与高连升樟树坪之营相连。鲍超及席宝田、刘胜祥三军扼西北相公亭、大坪两路。此处兵力最强,以防太平军突围北上江西。总兵郑绍忠率六千人守长沙。方耀、邓安邦率万余人由南口至长沙一线驻守,扼城西南及南路。清军各部步步为营,层层相接,逐渐对州城紧缩包围圈。至1月中旬(农历十二月初)对嘉应州城大包围之势已成,双方决战将开始。

    1月28日(十二月十二日)康王汪海洋、奉王黄十四率太平军精锐出佛子高、黄竹洋猛攻清军。又分兵潜至深坑、葵岭等处,并从黄坑侧翼出击。清军刘典、王德榜两军先后战败,康王部乘胜又与高连升、黄少春、康国器等联军大战于塔子坳、指湖顶、佛子高、双板桥一带,双方交战各有二万人之多。时,漫山遍野,旌旗招展,杀声四起,血尸横卧,迹满蹊径,涧水亦赤,战斗十分激烈悲壮,此乃太平余部入粤后最大一次决战。据《湘军记》卷十二载:“贼(指康王部)长驱追之(指:太平军大败清军后乘胜追击)众皆惧,或曰,‘兵法:趋利者蹶。此成擒也。贼不西走赣桂,而欺侮闽广诸军,必汪海洋之谋,宜运(用)火枪视寇帅龙旗击之。余皆凭垒自固,但伤其酋,破之必矣!’及贼前队大进,火枪环集,贼不待前,引而反走。诸军喜曰:‘贼易舆耳(指康王受伤,摔下,部下急抬走)今败矣!’视之,果大奔,汪海洋中炮死。”

    在这次激战中,康王作战骁勇,飞骑冲锋,阵前督战。降人丁太阳见康王冲至阵前,即告清军,集中火力尽用抬枪数十枝发弹击之,康王头部中弹倒地,其部下急用大旗裹住抬走撤回。太平军阵前失去统帅,即纷纷撤退回州城。顿时大乱,死伤无数,是役太平军损失惨重。当夜,康王因伤势过重,死于州城内,余部公推偕王谭体元为首领,坚守州城。康王汪海洋,安徽全椒人。初隶翼王部下,随军入广西,后归返天京,从忠王李秀成部入浙江作战。其英勇善战,足智多谋,战绩卓著。乃太平天国后期一位重要军事统帅、骁将。至此殉国,余部败亡已成定局。

    随后清军各部会商联营进逼州城。2月4日、5日二天清军高连升、黄少春、王德榜各军环逼州城东北,在黄竹洋、佛子高,潮塘一带立营。刘典部南进西阳圩。鲍超全军至平成铺、山子下。广东布政使李福泰部至南口并令方耀、邓安邦部至古塘坪列阵驻守,与鲍超成犄角之势。康国器军及赖长军进驻龙津桥夹河并进。朱明亮进驻丙村井塘,以作后援。以此七路拼力围攻州城。

    4日谭体元派军出七树径,直攻方耀、邓安邦军,未能取胜。5日又率军攻鲍超军又不胜。左宗棠命令诸军迅速围堵。

    谭体元等获悉,清军正大举分路攻城,自知孤城已不能守,乃定计弃城出走。

    四、溃退与覆灭

    2月6日偕王谭体元遣一军出城,猛扑城北鲍超大营,佯作向北突围,欲进军江西。目的在于吸引清军,以声东击西,作向南突围准备。在双方列阵鏖战之际,7日夜(十二月廿二日)谭体元与天将胡永祥等率太平军全部从西南门出城,开启西南门渡梅江(浮桥),由小密走黄沙嶂。胡作先锋,谭率军断后,渐次撤退出城。

    太平军刘廷贵及沈文有已约降清黄少春。谭率军撤后,沈即飞报各路清军。高连升、黄少春等即于四更时(黎明前)率军入东门,副将马峻发尚追至南门外水南坝河边。高连升、王德榜、黄少春、康国器等各军尾随太平军向黄沙嶂方向追击。

    黄沙嶂位于州城之南,群峰峭削,地势险峻,只有一径萦纡,羊肠小道弯曲延长,为嘉应州出新田、大田之道。右可至丰顺,左道至潮州。偕王等率太平军余众数万人,冒死突围走险,急不得前,只好缓缓挤踊艰难而进。而清军各路追兵,亦迷路难进,只好在崎岖山道分头搜索。太平军此时战斗力殆尽,加上路道不熟难行,如陷身绝路进退不得,一任屠宰,否则只能集体投降保全生命。至此绝路,进退不得。(据说,当夜撤退时、太平军因路途不熟悉,而误走黄沙嶂之道,未见史载,以备一说)。

    8日高连升等追至新田,9日黎明与太平军相遇于大田。太平军夺路而逃,过大田二十里途中降者万余人。其中欧阳辉、赖裕新(翼王部将)之母均被俘杀,胡永祥战死。

    8日夜,大部分逃出的太平军与清军王德榜军相遇于黄沙嶂左路丰顺(丰良)北溪白沙坝。此处四周皆山,仅有狭窄山路形成一山凹。当时前方出路已被丰顺地主武装团勇八千人堵截,据山凹之险堵死出路。时遇天寒地冻,太平军被困此山谷之中缺吃少穿,饥寒交迫,且进退不得,战守不能。清军登高大呼,向太平军诱降。当此绝境之时,太平军无奈由眉天义曹玉科等率众约三万人投降。东平王何明亮及黄矮子等坚持抵抗,于次日猛攻数次,终因力量不足,无法突围,最后被迫投降,约有万余人之多。东平王等数十员太平军将领被盘查出,全部斩杀。共被杀官长有七百三十四人之多。周王汪麻子亦阵亡。

    清军康国器部追至丰顺白水寨、大田,又杀太平军一千余人,俘天王驸马金王钟英,幼怀王周仕福,幼沛王谭标及将领多人,收降太平军万余人。

    鲍超部占领州城后,督师追击。其后在降众中盘查抓获汪海洋养子汪长林,宗王汪起贤。王德榜在北溪查获康王妻张氏,列王李海青及将领多人。郑绍忠部亦搜获赞王赖阿养。

    偕玉谭体元在黄沙嶂与追军作殊死决战,力竭坠崖,死而复苏。因重伤倒于路旁,恰遇清军黄少春追至,抓获经审问后,押解至左宗棠松口行辕与康王妻、子等一起处斩。

    计9日、10日两天来太平军共死亡万余人,投降者五万余人,太平军余部至此全部覆灭。

    奉王黄十四已于农历十二月初遣入密降清军刘典,时仍在军中充当奸细,报告军情,太平军撤出州城后,即投降清军了。

    五、余记

    此次嘉应州之战,是太平天国军事史上最后一次重大战役。太平军余部辗转在这里滞留一年多的时间,经历几番争夺,直至全军覆没,之所以得此结果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据有关史实分析,主要有下面几点,可供史鉴。

    首先,客观上,敌我力量不同,清军有装备和军需补给,火器较多,力量较强。太平军余部辗转奔战,师老兵疲,装备和军需补给均较为困难,战斗力大大下降。加上没有一个较稳定的根据地,今日据一城,旋即又放弃,不能取得当地人民的有效支持和同情,脱离了当地人民的积极支持,坚守下来是十分困难的、最终离不开被围灭的命运。

    其次从主观上来看,太平军余部有较多的失误(包括战略、战术上)。

    其一:内部不能团结。当此危难之际,尚发生领导集团间彼此仇杀、争权夺利、嫉贤忌能之举,削弱了自身的力量,极大地影响了首领威信和内部团结。

    其二:内部力量不稳定。出现叛徒降清之事,随着战事进程、不断发生,起了瓦解自身力量的作用。太平军余部多股作战,各自为政,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,群龙无首,各部独立行动,也难于防止此类事件的发生。不能从内部掌握敌情,做到知己知彼、防患于未然。

    其三:在战略上长期流动作战,随得随失极不可取。太平军余部南来嘉应州,本应是寻找根据地以图东山再起,但策略上表现出无计划无目标,流寇式分散作战,导致战术上多次失误,这种策略易被清军各个击破、蚕食包围最后全部消灭。其四:最后突围,沿黄沙嶂而撤,这是十分错误的行动。从当时围城清军力量来看,城南较弱,向南撤是正确的、但当时太平军尚有几万人,则不应选择如此偏僻险峻山道而行,太平军对此地形并不熟悉,冒然走险而至走上绝路。几万大军在羊肠小道上前进,乃兵家大忌。不仅艰险难行,且自毁勇力,前堵后追,无发挥作战能力的可能条件,也无坚持战斗的余地,几万之众,如入绝境,既无衣粮补给,也无出路可逃,这无异作茧自缚,不毁则难矣!(据说,是误走此地,但也说明当时盲目撤退的后果严重)可以估计,若不走此道,恐怕不至覆灭这么快。


    来源:华夏客家




    回复

    使用道具 举报

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    本版积分规则

    客服微信号

    梅州本地通客服微信

    微信服务号

    梅州本地通微信公众号

    微信订阅号

    梅州本地通微信公众号

    访问手机版

    梅州本地通手机版

    QQ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梅州本地通 ( 粤ICP备17110913号 )

    Copyright © 2012- 梅州市本地通传媒科技有限公司

    快速回复 快速发帖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